当前位置:惠管家云平台手机下载 > 新闻动态 >

远征军是第一次悲壮出征, 而抗美援朝是第二次, 堪称“立国之战”

2025-04-12 新闻动态 132

当你通过DeepSeek搜索“中国远征军”时,大致能看到如下的内容: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进入缅甸和印度等地对日作战的部队,是抗击日本侵略的组成部分,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以10余万人的巨大损失,沉重打击了太平洋战场的日军,成功打通了滇缅公路以保障援华物资安全顺利运输,是中国与同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

综上所述,中国远征军是近代第一次最悲壮的出征,履行了改变国运的职责。那么,抗美援朝就是第二次最悲壮的出征,甚至可以认为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和“存亡之战”,历史意义毋容置疑。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那段历史,以原创文字的形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前因后果和深远影响。同时,以个人的所学、所知、所见、所感来深入解答: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是近代中国第二次最悲壮的出征?

1945年5月8日,随着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事基本结束,但日本还在亚洲负隅顽抗。7月17日,美国、苏联和英国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首脑会晤,除商讨战后对德国的处置外,还敦促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史称“波茨坦会议”。

当时,已经四面楚歌的东条英机内阁失去了天皇裕仁支持,只能由老态龙钟的铃木贯太郎接任首相。由于日本海军早已在太平洋战场损失殆尽,作为海军派将领的老铃木只能眼巴巴看陆军脸色,在“海陆之争”中彻底认怂。

对于“波茨坦公告”,铃木贯太郎首相有意接受,但陆相阿南惟畿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却坚决反对。甚至于,陆军还提出了丧心病狂的“一亿玉碎”计划,准备用一亿国民去对抗盟军部队的本土决战。

盟军已经精心制定了“没落计划”,准备投入远超诺曼底登陆的人力和物力攻克日本本土 。不过,随着原子弹横空出世,美国有了更多的选择。为了避免巨大的牺牲,杜鲁门总统接连两次下令核攻击,斯大林也代表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15日,罪恶昭彰的天皇裕仁终于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落下帷幕。当时,朝鲜半岛的绝大部分领土被苏军占领,只有南面的少数地区驻扎着美军。

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很清楚,朝鲜长期被日本殖民和奴役,加之内部的派系和矛盾非常复杂。因此,半岛没有能力立即建立起集权政府管理国家,雅尔塔会议决定对其实施国际托管,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

1945年9月5日,苏联同意美军在半岛南部登陆,完成了对三八线以南地区的控制。不过,美国却没有同意苏军登陆日本,更没有同意由麦克阿瑟和华西列夫斯基共同担任占领军统帅,坚持由自己独自占领,大幅加剧了美苏矛盾。

受到美苏矛盾加剧的影响,三八线南北两端的半岛局势也日益紧张,时常爆发局部的军事冲突。尤其是,在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方的对峙更加严重。

1948年底,苏军全部撤出朝鲜半岛。1949年6月底,美军全部撤出朝鲜半岛。于是,三八线南北地区再没有外国军队,而南北两个政府积怨甚深,都希望在自己主导下实现国家统一,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1950年6月25日凌晨,南北双方在军事分界线附近爆发了大规模冲突,朝鲜战争终于爆发了。由于北方的金日成政权准备充分,很快就将南方的李承晚政权打得丢盔弃甲,短短三天时间便占领了韩国的首都汉城(首尔),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万万没想到,自己扶持的李承晚政权竟然不堪一击,杜鲁门总统失望至极。不过,为了维持朝鲜半岛的均势,为了维护美苏争霸的均势,美国又不能“坐视不管”,立即准备军事干预。据《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记载:

北朝鲜军队不仅为这次进攻作了充分准备,而且还拟制了详细周密的计划,甚至派部队混杂在难民中潜入南朝鲜,就连破坏交通、散布恐怖言论以及摧毁坚固工事等问题都考虑到了。

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美国就召集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局势。不过,早在1950年1月,苏联就声明在台湾国民党集团的代表未被驱除之前不再参加安理会的工作,为美方操纵安理会并通过涉朝决议埋下了隐患。

从1950年6月底到7月底,在苏联不在场的情况下,美国操控安理会通过了第82号到第85号决议案,准备直接出兵干涉朝鲜战争。除美国以外,还有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新西兰、泰国、土耳其、卢森堡、希腊、荷兰、比利时、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和南非这15个国家参与,统一接受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指挥。

自以为得到了苏联的支持,金日成对于安理会的警告和谴责置之不理,继续以雷霆之势向南进兵。到1950年8月时,他已经攻占了韩国的木浦、大田和晋州等地,将半岛90%的土地和92%的人口都收入囊中,把南朝鲜军压缩到仅有1万平方公里的大邱和釜山狭小地区。

由于金日成骄傲轻敌,由于人民军过分自信,完全没有意识到远距离作战和长驱直入的危险。就这样,朝鲜战争的天平出现了倾斜,灭顶之灾即将到来。

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部队在仁川突然登陆,利用强大的海陆空优势直插中路,准备将朝鲜人民军拦腰截断。受此影响,金日成的部队望风北逃,战场形势瞬间逆转。据统计,十多万精锐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南下,只有三万人勉强撤回。

金日成慌了,只能向北京求救!

1950年10月1日深夜,刚参加完国庆庆典的高层领导人员齐聚颐年堂会议室商讨朝鲜局势。在会上,毛主席向大家出示了刚刚收到的两封信件,一封来自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另一封来自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都希望我们能够出兵抗美援朝。

与会的领导们一致认为不能纵容美国欺凌朝鲜,更不能纵容美国威胁我国的周边地区。不过,大家也认为新中国基础薄弱,不到万不得已应避免直接开战。第二天,周总理代表政府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决不容忍外国侵略,也不能任由别人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

由于中美两国尚未建交,政府之间也没有直接沟通的途径和渠道。因此,周总理委托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向杜鲁门传话,如果美军胆敢越过“三八线”,中国政府一定不会放任不管。

事实上,“联合国军”通过仁川登陆后的攻势,已经基本完成了初步作战任务,也将朝鲜半岛恢复到了战前状态。而且,除了美国,就连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参战国也希望见好就收,希望避免过分刺激苏联和中国。

面对国内外局势,杜鲁门总统也不希望继续交战,担心会打破冷战格局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他和国务卿艾奇逊等人商量后准备“就坡下驴”,借着中国政府的公开声明结束战争。

杜鲁门同意停战。艾奇逊同意停战。布莱德雷同意停战。可是,麦克阿瑟却不同意,因为他被胜利冲昏头脑了!

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竟扬言要帮助韩国实现半岛统一,多次在公开场合放出狂言。而且,除了公开质疑白宫的决策外,他还直接下令军机越过“三八线”攻击朝鲜,甚至多次入侵和袭扰中国边境。

1950年10月15日,杜鲁门总统乘坐专机秘密抵达太平洋的珊瑚岛,当面与麦克阿瑟商讨朝鲜战局,告知对方白宫的决策。不过,两人谈得并不投机,因为相互看不顺眼。

面对美国的狂妄自大和侵略行径,我方终于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毛主席还形象比喻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最终,选定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由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负责调度指挥援助朝鲜的相关事务。

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兼政委后,亲自前往东北视察中朝边境,还就具体的入朝事宜进行了提前部署。出征前,他返回北京向毛主席进行最后一次汇报,还收下“杨永福”(毛岸英化名)作为普通的志愿兵。

经组织批准,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共有六个军,分别是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和66军。另外,还有炮兵1师、2师、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协同作战,共计26万人。

1950年10月16日,第42军作为志愿军先头部队秘密入朝,开启了跨境作战的使命。三天后,彭德怀也趁着夜色悄然进入朝鲜境内,深入到战火纷飞的桧木洞会见了金日成。据当时的随军秘书杨风安这样回忆:

金日成孤身一人,手头的部队已经失去联系,战场形势万分危急。

根据前线情报判断,麦克阿瑟尚不知道志愿军已经入朝,依然还在肆无忌惮地大放厥词和大步推进。经向毛主席请示,彭德怀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既定方针,准备迅速发起第一次战役。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以一个军的兵力配合人民军在东线实施阻击,同时集中另外五个军对“联合国军”实施正面进攻。遭此打击,敌人从鸭绿江畔退到清川江以南地区,麦克阿瑟的嚣张气焰得到了有效遏制。

初战告捷后,志愿军并没有乘胜追击,彭德怀在大榆洞召开了总结大会。在会上,他不仅客观分析了当前形势,而且还预测了未来走势:

麦克阿瑟虽遭到了第一次战役的打击,但主力并未受到大的损失。同时,由于我军装备落后,如死拼硬顶肯定吃亏,不如暂避其锐气边打边退,后撤30公里至50公里以图诱敌深入。

见到志愿军得胜后却主动后撤,麦克阿瑟误以为我方兵力不足,竟然下令全面向北追击。到11月7日,“联合国军”终于被诱至预先设定的战场,中朝联军就此发起了第二次战役,电影《长津湖》就讲述了这段历史。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狼林山脉和赴战岭山脉之间,地势极其险峻而且战略位置突出。经彭德怀司令下令,宋时轮率军在此坚守阻敌,严防敌人向北突破。

为了抢占有利地形,没有棉衣的志愿军在零下30度甚至40度的严寒条件下提前设伏,凭借坚强的意志死扛。具体情形,您可以通过观看该片和翻阅史料自行脑补,绝对担得起“壮烈”二字。

长津湖战役创造了全歼美军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开启了“有史以来最长的退却”,成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地区。不过,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冻伤者达到近两万人,冻死者居然高达数千人。

第二次战役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形势,成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联合国军”从此转入被动防御。非常遗憾,由于拉长后勤补给线而又没有空军支援,彭德怀并没有继续追击以扩大战果。

随着两次战役的胜利,中朝联军都变得信心满满,甚至还产生了骄傲轻敌和冒进的情绪。对此,久经沙场的彭德怀多次下令各部队戒骄戒躁,还冷静地向北京汇报了第三次战役的初步构想。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他这样表示:

敌人由进攻转入防御,战线更加缩短,兵力更加集中,对他们联合作战非常有利。我军应采取稳进态势,以弥补在后勤供给方面的实际困难。为避免意外,拟集中四个军首先歼灭伪一师,相机再打伪六师。如顺畅再打伪三军,如不顺畅则适时收兵。

面对战场的失利,麦克阿瑟不仅没有反思,而且还指责杜鲁门有意掣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竟然表示“只有获得足够的权限才能取得胜利”,谁都看得出来意有所指。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联军越过“三八线”发起第三次战役,再次占领汉城后将战线推进至“三七线”附近。麦克阿瑟汲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反向学习我军的“诱敌深入”,准备利用我方补给不足的劣势设伏。

1951年1月7日,彭德怀识破了敌人的阴谋,提前结束了第三次战役。麦克阿瑟眼见无法打破僵局,竟然提出使用原子弹来终结战争,与杜鲁门的朝鲜政策越来越远。

1951年3月20日,白宫通知麦克阿瑟设法寻求与中朝方面谈判,竟然遭到拒绝。在公开声明中,他还威胁要轰炸中国东北和沿海地区,甚至不惜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了灭火,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莱德雷不得不在国会质询时表示:

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会把我们卷入一场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中。

为了结束这出闹剧,杜鲁门总统以“未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政策”为由解除了麦克阿瑟的所有职务,安排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司令。新官上任后,丝毫没有胜算的他这样替自己辩解:

这是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对自己、对长官都丧失了信心,完全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等到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三八线”已经彻底掌控在我方手中。只不过,由于军需补给的实际困难,由于海空支援的几乎空白,继续向南推进几乎没有可能,双方形成了战略僵局。

万般无奈下,杜鲁门终于提议暂时停火并且展开和谈。不过,美国人在谈判桌前依然傲慢,希望借此找回丢失的颜面,导致出现了“边打边谈”的局面。

艾森豪威尔

1952年,艾森豪威尔以共和党总统竞选人身份参加大选,多次表示“美国不应永远陷在朝鲜的陷阱里”。最终,他击败史蒂文森成功当选美国第34任总统入主白宫,随即着手结束朝鲜战争。

1953年7月27日上午,朝鲜战争敌对双方在板门店新建的凸字形大厅内举行停战协定签字仪式。中朝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哈里逊中将分别在签字桌前就座,整个过程双方没有交谈,甚至没有眼神交流。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全球投入兵力最多的局部战争,志愿军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中国人民不好战和不惧战”的原则,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对此,彭德怀司令员这样评价: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抗美援朝取得巨大的胜利,但金氏政权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统治,并没有客观公正评价中国人民志愿军。例如,在朝鲜教科书中有一篇名为“金日成将军和彭德怀司令”的文章,引用部分段落内容:

彭总司令表示:“困难很多,如果没有先前你们对美军的战斗,我们是没有经验的,也会更加困难”。对此,金日成将军则回答:“我们的战士都有和美军作战的经验,他们可以直接帮助你们。”

要知道,彭德怀是整个中朝联军的总指挥,就连毛主席和斯大林都高度评价他的功绩。可是,他在朝鲜教科书中竟然成为金日成的下属,实在令人无法接受。

除了在教科书中有意忽略和降低志愿军的贡献,甚至在史料和展览中也很少提及。根据2010年俄罗斯解密的《关于朝鲜和中朝关系的报告》记载:

早在1955年,苏联副外长库尔久科夫便发现“在平壤的战争展览馆里,12个战功展览厅里,只给了中国志愿军战士一个”。

无论如何,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朝鲜战争,更不能忘记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毕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标签:
相关推荐
标签列表